“双减”政策推出之际,对中德教育差异的深度分析

作为一个上有老、下有小的中年老黄牛,从小在中国长大,接受各种补课教育,出国成家后子女一边接受德国教育,另一边又同时不得不承受国内网课的轰炸,焦虑啊!

还好,最近国内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颁发“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“(简称“双减”)。 现在终于才敢出来吐一下槽。

根据我在中德两国生活学习多年的自身经历,和一儿一女在德国接受幼儿园、小学教育的感受,今天仔细来评说一下中德教育的本质区别和未来发展方向。

充满课外补习的童年

为什么说我本人对课外补习非常熟悉呢?其实我在童年的时候就早早地加入了补课的行列。虽然那时候还是80、90年代,科技还没有象现在这么发达。

或许是父母有点所谓的“重男轻女”吧,我的印象中我的两位姐姐都没有参加过什么课外的补习班。而我作为家里的老三,而且是唯一的男孩,很早就开始参加各种兴趣班和补习班了。

记得我小学升初中时,因为成绩较好,是全年级的第二名。年级的计算机老师亲自找我和其他两个前三名的同学(其他两位都是女孩),苦口婆心地建议我们参加当时流行的计算机语言Logo兴趣班。我记得最后只有我参加进去了。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Logo是什么东西。那都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事了,当时Basic语言还没兴起。Logo语言是一个专门可以让小孩子画图的计算机语言,它的图标像个海鬼。我们都戏称它为海龟画图。当时还没有Windows,可想而知,用计算机画图可是多么高大上的技术啊!自此我就开启了各种兴趣小组和补习班的生涯。

因为多少有了一些计算机基础,学校又推荐我先后去西安市青少年宫和它旁边的陕西省科技馆上Basic计算机语言班。虽然我后来也没有成为IT男,但是说实话当年还是建立了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编程思维的。

后来又在学校和校外参加了各种的班:奥数班、英语班、美术班、化学班等等等等。现在回想起来,高中以前的我或许就是那种人常说的“别人家的孩子(类似学霸)”。和我平时一起玩的小朋友的妈妈们经常拿我教育她们家的孩子:“你看看人家xxx多厉害,你看看你!“

在初三的时候,居然系主任亲自找我谈话。实际上是威逼利诱,“你如果高中留在我们学校,而不是去考西安中学,我们学校会给你最好的资源“。殊不知,我妈早就计划好了,让我高中一定要考到西安中学。宁当凤尾,勿做鸡头!所以我也就参加了西安中学高中部的内考。实际上就只考数学和英语两门,后来我果然被录取了。

在西安中学我才真正见识了什么是学霸!记得我高考那年,陕西省的理科和英语类状元都出自我们西安中学。一个上了清华,一个进了人民大学。仔细一看,人家状元根本就不是那种天天读书,对外界事情不闻不问的那种。反而是课外活动积极参加,闲不住的人。

为了高考其实我也没少补课。从高一就开始,每个周末自己骑自行车去铁一中补数学。老师是我舅西安交大的老同学,据说他带高考数学班特牛。等到了高三,我的数理化还是不能和人家理科高材生PK的,索性就选了文科班。而且周末也参加了一个补习学校,该学校给我的印象有点像新东方(新东方当年还无人知晓)。就是感觉进去了高考绝对没问题。

不成想,我高考成绩一般般,和重点线可惜仅仅差了一分,只能上个一本。总结起来,感慨万千,从头到尾辛辛苦苦地补课,和学霸还是不能比。虽然也能上个大学,但是离清华、北大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。

让我疲于应对的海外求学经历

国内大学毕业后,阴差阳错地不知怎么就来了德国。在德国从学语言到考大学,再到毕业工作,也算是摸爬滚打挺下来了。在德国的大学,除了语言层面的问题,教学方式和内容让我着实适应了很长一段时间。

不象国内的大学,德国这边大学基本上没有什么固定的课本。大家都得做老师讲课的笔记。这时候才明白,为什么德国大学入门语言考试(DSH)一个重要听力题型就是听一篇文章两遍,就必须书面复述出来。这可是德国上大学的一门硬功夫啊!

记得当年最爱干的一件事情,就是找哪位交情好的学哥学姐,厚颜无耻地要人家作的笔记。其实德国同学也这么干,没什么丢脸的!

让我具体比一下国内和德国大学的教学不同,咱也不说太多,捡点儿重点的。最大的一点不同就是德国大学需要做的(小)论文报告特别多。很多学科的考试实际上就是个(小)论文。做论文就得到处查资料,自己先看上十几本书。而且有时还需要建立学习小组,搞Gruppenarbeit(英文就是Team Work)。课堂上,并不是光老师在上面讲,而是我们学生自己要作很多报告。记不清是大二、还是大三那年学Marketing,根本没有老师讲的课。全部都是同学自己选主题做的报告演讲。其实也不难,只是象我这样的学生在国内从小基本上没怎么练过,开始很不适应。熟练后,只要准备的充分,其实也可以做的比德国同学好的。

当时唯一让我欣慰的是,德国大学教务处的老师没说二话,直接把我的所有高数课免掉了。倒不是我国内数学成绩有多好,而是人家觉得中国人数学都很好,上德国的数学课应该不在话下。

儿女的上学经历强化我的差异感

目前一儿一女也都上了德国的小学。从幼儿园到小学,我再次深深地体会到中德教学内容和观点的不同。

先是儿子、女儿上的这家学校刚好比较特殊,带有蒙特梭利班(蒙氏教育)。前几年甚至有一半的班级都是一到四年级的混合班。后来因为(德国)国家政策原因,改为一、二年级在一起(叫做入门级Eingangsklasse,共上两年),三年级、四年级则要分开。

这种班级形式,中国家长都不是太明白,为什么要这样搞!其实一般学校要么是蒙特梭利学校,全部是混合班;要么是一般学校,一到四年级分开。我们刚好赶上了个四不像。人家老师就一语中的:“蒙氏教育适合每个儿童,但是不适合每个家长”。言下之意,就是这只是某些家长感觉不适应,并不是小孩不适应。好吧,只好先闭上嘴,静心观察。

他们上学过程让我回想起我大学的自身经历,他们这么小小年纪也是要做报告的。两三个同学分到一个主题,大家合伙准备,组团上台演讲。回想国内的小学,哪里有这回事(至少我上学的那个年代没有。想一下,一个班60、70个人,时间上都来不及)!

好了,回到开门提到的正题,德国教育和中国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?

第一,不一味追求学习成绩,而是广泛发展兴趣。

很多人以为德国的小孩子都是放羊式教育培养出来的,那就大错特错了!其实,人家也都是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的。越是收入水平高、层次高的家长,越是重视小孩的教育。完全放羊式养娃的基本上都是外来(非亚裔)移民。只是区别是什么呢?德国人重视小孩教育,并不是一味要求学习成绩好。而是注重多方面的发展。看看儿女他们周围的德国同学,很少能看到有小孩没有参加任何什么校外兴趣班的。注意,关键词是“兴趣班”!而不是“补习班”。芭蕾舞、画画、音乐,而且有很多体育班(德国人大多都很重视体育)。比如足球、网球、体操、国际象棋、马术等等,而且很多都是俱乐部形式。入了某俱乐部一辈子都是它的成员。这样兴趣能持续地发展成为特长。

小学在一、二年级是没有考试的;所有年级周五都是没有作业的;留的作业也是基本上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即可完成的。而且,让我一直比较困扰的是:老师开家长会,多次强调不要在家提前预习课堂要教的内容。理由是:提前学,会让小孩丧失课堂上的兴趣,降低学习热情。这一点真的是很难让我这种来自东亚的家长接受。在我的理念里,要当好学生,“预习”是天经地义啊!到这里怎么就不对了呢?但是,现实就是这样。德国人并不和别人比,只关心自己的兴趣。教育一切的出发点就是提高兴趣。所有有损兴趣的东西,全部口诛笔伐。

第二,提高学习主动性,重方法轻结果。

之所以小小年纪就要分小组进行报告演讲,其目的就是让孩子自己主动查找资料,互相讨论。知识不是只能由老师讲述的,也可以是调查探索出来的。从小如果能养成自己主动求知的习惯,进入高等教育,孩子的潜力就会爆发。家长的认知水平迟早有一天是不及孩子的,所以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养成自我发展的能力。

而国内的教学大多集中于老师的知识灌输。成绩好,高于一切。近年来铺天盖地的网课不但没能改变这一点,反而愈演愈烈。当然,现在的网课也有一点可取之处,就是增加了很多“游戏”,也比较重视让小孩子学习感受到乐趣。但是,很多网课所谓的亮点是教会孩子很多窍门:如何算多位数乘法算的快?一个“和”字有哪六种读音?我的天!我长这么大都不知道“和”字居然有六个读音,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要知道呢?学习的目的是运用, 而不是用来显摆的!

虽然身处德国,但是我同样在经受国内网课的轰炸。心里也知道,大家不要互相比。但是周围的中国家庭都在补课,你能坚持住不补吗?更何况,我们住在杜塞,有很多的中国家庭(华为欧洲大本营嘛!)。没有家庭是不重视教育的,90%的家庭都在网上补课,而且人家经济条件要好得多,都是不差钱的主。

现在能实打实地体会什么是焦虑症!网课铺天盖地的广告、朋友圈铺天盖地的晒娃推广,针针戳的都是家长的软肋。这叫“焦虑营销法”!所以国家现在推出“双减”,感觉真是久旱逢甘霖,就差快要泪奔了!

第三,教育去同质化,教育系统分散化

国家之所以出台“双减”政策,当然最大的目的是不让教育资本化。道理很简单,如果只有有钱人才能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,那“穷人”就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。那这个社会的阶层就会固化,而且会两极分化加剧。长远发展整个社会是没有前途和生机的。

另外,也许是新冠的影响,也许是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,补课的形式越来越多的倾向网课形式。这就又带来了一个问题:资金实力雄厚、市场推广多的少数几个机构就可以把持市场。这就导致教育除了资本化,还有另一个很大弊病,那就是教育同质化。什么叫同质化?就是大家学的都是一样的东西,会的都是一样的东西,连知道的小窍门也都是一样的。

为什么近年来国内实行一个名词叫“内卷”。其实本质就是大家认知的同质化。大家认知相同,导致做什么都有大批人效仿跟风。你干什么,我就干什么。从众效应根深蒂固。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都越来越累,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了。简单的讲,在大部分学生都不补课的时候,补课的学生自然就有些许优势。但是大家都补课,谁都没有优势可讲,甚至逼得不补课的学生也不得不开始补课。虽然大家都下了很大的功夫,但是成绩居然还不一定比原来好。

相比之下,我觉得德国的教育系统更具长远眼光。抛开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不讲,国家的教育系统也是去同质化的。除了一般的大学,还有技术应用大学(Fachhochschule),而且还有其它很多教育和职业培训模式。各行各业都可以自己培训人才。并且,各个模式之间也不是固化的。即使最初没有上得了大学,只参加了职业培训,只要努力后来还是可以进入大学深造的,只是道路曲折一些罢了。

另外,德国人也追求数字化变革,也会打造网上教育平台。举个例子,德国最大的全民教育机构叫“国民大学(Volkshochschule)”,是正规大学以外最好的求学和自我提高途径。而且,目前它已经正式启用www.VHS.cloud这一网络应用平台。和国内大部分网课平台不同的是,它自己并不提供任何课程。它不会自己制定任何教学大纲、上课计划,甚至没有自己雇佣的任何老师。所有提供的课程都是第三方提供的,所有的老师基本上都是自由职业者,或者兼职人员。

在www.VHS.cloud所有学生和老师都需要注册自己的账户,每个账户都是个性化管理。其实,整个国民大学都是各个地方政府自己的机构。就是说,没有一个全国的国民大学,而是有很多的国民大学。各个州、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国民大学。而且都是非盈利组织,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上学深造的机会。作为位于欧洲中部的大国,在德国当然语言学习是重中之重。除了德语、英语,各个欧洲语言在这里都能学到。杜塞地区还可以学到日语(杜塞是个日本人聚居区)。近些年,中文也越来越多的被提供。国家会为弱势群体提供学习语言的补助,免费或低价上语言课。

总结和展望

其实德国是很重视教育的。我们中华民族更是重视教育,只是被焦虑症蒙住了双眼,高度限制了想象。我很欣喜地看到我国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,方方面面也都在不断地完善和提高。在教育领域,也是不断地在探索和优化。我发现其实很多改良的过程,在德国若干年前也都经历过。德国以前又何尝不是所谓的“精英教育”呢!它也是一步一步才进化到个性化教育、素质化教育的呀。某种程度上讲,德国现在甚至都有点进化过头了。在国人眼里,德国人太没有紧迫感了。这也许是和大环境有关系吧!德国还没有内卷得太严重。

我国的发展速度是无人可及的,行动能力也是别人望尘莫及的。在教育上,肯定也是会脱颖而出。只是进化的过程是痛苦的,有时甚至是有些让人迷惘的。山穷水尽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期待我中华国力进一步强盛,国家人才辈出、前途似锦。

本文由.cloud域名注册局提供。.cloud旨在推动数字化创新、数字化转型、鼓励企业走向国际大舞台。欢迎订阅及转发!

.cloud注册局目前推出2021年冬季大促销。11月1日期,.cloud域名优快云促销,首年注册仅需8元!立即注册:

为期11月1日-12月15日,个别注册商时间有所调整,具体时间和价格以注册商为准。

https://www.youkuaiyun.com/domains/cloud.asp

声明:本网站发布的内容(图片、视频和文字)以用户投稿、用户转载内容为主,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,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。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。电话:028-62778877-8261;邮箱:jenny@youkuaiyun.com。本站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或转载时需注明出处::优快云资讯门户 » “双减”政策推出之际,对中德教育差异的深度分析

赞 (0)